首页 >农业 >蓝鹀

恭喜词条创建成功 2022-02-10 01:28:10

已收录20120个有关农业词条 已浏览1370452人次 创建词条

蓝鹀(鹀科蓝鹀属动物)
0 25

蓝鹀(学名:Latoucheornis siemsseni)体长约13厘米,属小型鸣禽,为中国特有种。喙为圆锥形,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,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,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;雄鸟体羽大致石蓝灰色,仅腹部、臀及尾外缘色白,三级飞羽近黑。体型和羽色颇似灰鹀,但雄鸟通体为石板灰蓝,而非烟石板灰色;雌鸟大都深棕以至橄榄褐色;雌雄鸟的尾羽仅最外侧一对具白斑,和其他鹀类不同。
    中文名:蓝鹀 拉丁学名:Latoucheornis siemsseni 界:动物界 门:脊索动物门 纲:鸟纲 目:雀形目 科:鹀科 属:蓝鹀属 种:蓝鹀 亚种:无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:Martens,1906 保护级别:无危(LC)IUCN标准 外文名:Slaty Bunting

形态特征

雄性成鸟:通体石板灰蓝;胁羽、下腹和尾下覆羽纯白;飞羽黑色,有蓝灰色羽缘,内侧飞羽内翈基段有白斑;尾羽黑色,羽缘灰蓝色,最外侧一对尾羽从内翈先端向下延伸,越过羽轴直达外翈基部有一长形弧状白斑;腋羽白色。

雌性成鸟:头、颈及上胸棕黄色;上背棕褐,具暗褐色羽干纹;下背、腰、尾上覆羽均石板灰色,羽缘棕褐;飞羽褐色,翼上覆羽和飞羽均有棕褐色羽缘;尾羽灰褐色,羽缘色浅,最外侧尾羽有细长的白斑;胸和两胁棕褐色;腹和尾下覆羽白色;腋羽白;翼下覆羽褐色。虹膜褐色;嘴黑色;脚肉黄色。

栖息环境

蓝鹀为高山森林鸟类,栖于次生林及灌丛。在秦岭见于海拔500-18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灌丛中,峨眉山500-1800米处均可见到,而大巴山见于1935-3000米,为高山针叶林的典型鸟类。非繁殖季节多见于山麓平坝、沟谷和林缘地带,有时也进到村落附近的灌丛和丛中。

生活习性

此鸟一般多单独活动,有时也结成3-5只的小群,在地上、电线上或山边岩石和幼树上活动和觅食。性胆大,不甚怕人。冬季于农耕地。停栖时凹形尾轻弹。倾斜上升后飞行迅速。食物为鞘翅目昆虫和杂草种子等。叫声:鸣声为高调的金属音,多变化而似山雀。叫声为重复的尖声zick。

保护级别

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
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.1——无危(LC)。

分布范围

中国特有品种,自甘肃在向南到陕西南部和四川西部,(东达青藏高原边缘的山谷,四川盆地东北部),更远到安徽(黄山)。在非繁殖季节,频繁出现于湖北西部、四川、安徽、云南、贵州、福建广东和北部低海拔地区。分布于中国中部及东南。繁殖于陕西南部秦岭、四川北部岷山、四川南部及甘肃南部。越冬往东至湖北、安徽、福建武夷山地区及广东北部。春季在湖南南部的莽山及广东北部的车八岭。分布在以下保护区:武夷山(福建)、太白山、卧龙、金佛山、清凉峰、瓦屋山。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:天目山、太白山。

繁殖方式

未有研究。

  • 上一篇百科:鹰獒
  • 下一篇百科:青雀
  • 参考资料

    相关阅读

    声明

   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,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百科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百科网的价值判断。百科的词条(含所附图片)来源互联网或网友上传,如果涉嫌侵权,请与客服联系,我们会立即进行处理。邮箱:lujiutang84414@126.com

    蓝鹀

    蓝鹀

    词条统计

    浏览次数:0
    最近更新:2022-02-10
    创建者:网络

    京ICP备18037615号-1 Copyright 2018-2028

    shiliuwang.cn所有